裴砚辞公事繁忙,来我这里不算多,并没有察觉到我身体的变化。
我让李姑姑去打听,想方设法知道了老夫人和穆婉清要带宁宁去慈云庵的事,我就故意演了那一出戏。
老夫人果然大怒,让裴砚辞再不能留我。
而我,也终于见到了我的女儿。
她那么漂亮,那么精致,被教养得那么好,可以想见长大之后,是多么端庄美丽的一位大家闺秀。
这一生,也许我只能看她这一眼,我们的母女缘分是如此之浅,可知道她过的好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
看到她,我就知道穆婉清是真心待她,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。
在我走的那夜,穆婉清派孙妈妈,送来了五千两银票,和一枚通体温润的白玉佩,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”穆“字。
玉佩是她娘家之物,她的长兄现任交州刺史,她让孙妈妈告诉我,在交州,若有难事,可带着信物去穆府求援,必受荫庇。
我自幼苦楚,可命运待我,却也不是全然无情。
裴砚辞救我于水火,使我免于沦为玩物;老夫人虽然囿于门第之见,使我骨肉分离,却没有置我于死地;而穆婉清,非但没有为难过我,反怜我处境,处处帮我,更是将我女儿视如亲女,倾力养护。
人间不值得,可人间处处有值得。
我必须要好好地活下去。
在走之前,我已和李姑姑商量了去处。
她来自陇西,那里虽地处苦寒,但人心淳朴,边贸发达,极为热闹。
更重要的是,那里天高皇帝远,再不用担心会被武安侯府找到,可以安心地过日子。
李姑姑很是感慨,当年她父母俱亡,辗转流落,一晃离开家乡都快二十年了,再没想到,还能有回去的一天。
因我怀着身孕,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, 一直走了四个多月,才到了陇西靖远。
这里是大魏朝最西北的边陲小镇,出关不远就是柔然,周围还有敕勒,突厥,勿吉,吐谷浑,乌孙等众多汗国和部落。
自从大魏和柔然休战以来,靖远这里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互市。
每逢初一十五,关外民族牵着骆驼驮着皮毛,牛羊肉,宝石,香料等,与汉民互换粮食,布匹,盐巴,茶叶,丝绸等,边境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。
在这里,我看到了许多各形各色的人种,大家相处和睦,一派升平。
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来往贸易,这里的人早就习惯了生面孔,所以我和李姑姑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。
我和李姑姑瞧了许久,终于看中了一处铺面,老板因要返乡,急于脱手,价格很合适。
最难得的是,这处铺面后面连着一个小院,可供我们居住。
银货两讫之后,我拿着中人和官府盖章的文书,心里才有了底。
从京城出发时,天气尚炎热,但等我们安顿下来,靖远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冬季。
裴砚辞和穆婉清给的银两不少,再加上之前我自己攒下的,除却买铺子之外,还剩余一些。
现下天气寒冷,互市已经变成了一月一次。
除却采买之外,我们极少出门。
老板一家以前就住在这里,所以收拾得很舒服。
热腾腾的炕烧起来,我每日除了吃饭,就是睡觉,空闲时间下来,就和李姑姑一起,为孩子做些小衣服和小玩意。
除此之外,也在筹划开饭铺的事宜。
当初买下这个铺子,就是看中这里人流足够密集。
靖远虽然各种贸易发达,但要论最受欢迎的,还得数饭铺。
民以食为天嘛。
况且,以李姑姑和我的手艺,我们对开饭铺很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