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嫽从小是个集体意识、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的人,热心肠、直性子、工作积极努力。林枫、蒋旭他们的办公室斗争,善用权谋,姜嫽不懂权谋。遇到问题,潜意识会让她侧重于,公司整体利益、长远发展。这样的底层逻辑,让她刚当上三审,就得罪了三位大咖。
九月,另一项政府委托业务,汇算清缴后续管理鉴证开始了。姜嫽也开始协助葛老师,审核报告。看报告时,就跟葛老师在一起,她们有间单独的办公室,办公室挨着总经理室和副总们的办公室。
葛老师告诉姜嫽一些,报告审核的要点,初期让姜嫽审核报告数据的准确性。这时她才知道,公司两位二审老师,是不看数据是否有误的,或者改一部分,他们容易看到或比较明显的。因为,他们认为数据是低层次、基础的事情,写报告的人,应该具备这个基本的素质。而且核实数据,相当于把底稿重新算一遍,自己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。所以,这个工作,一直是三审葛老师做的。跟葛老师聊天时,葛老师也很厌烦这种情况,但始终无法改变。
等姜嫽审了二个月报告后,她切身感受到了,部分人的数据不准,竟到了如此夸张的地步,这部分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。比如一组的小邵,三份报告,正文和附表的数据对不上,不知是怎么通过二审的,她加班到很晚,才把这些数据关系理清。然后,把报告退回去了,让他改。其他报告,有的是用了去年的版本,因为疏忽,总会有一、二处数据没更新,用的还是去年的数据。有的是自身的疏忽,数据出错。
这部分人,写完报告就丢给二审、三审,就算完成任务了。她发现仅数据这一块,这几个人是多么漠视。让人恼火的是,他们习以为常,似乎成了多年的习惯和顽疾,成了默认的规矩或做法。
葛老师虽提过异议,但领导们更在意的是,拓展新业务,提升业绩。手上握着一些业务的业务员,自然是另眼相看,他们自已也是有恃无恐。说是审报告,有时更像他们的助理。
这时,姜嫽想起了,上个月跟陈总的对话。“陈总,我发现有几个人写报告,基础数据时常出纰漏,靠二审、三审、四审给他们改,但大家似乎习以为常。”
“是有一部分老师,习惯不好,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。早年间,大家都这么操作,没有强制要求改过来。”
“还有我们会所的底稿是精细的,但税所的底稿太简单了。咱们之前做委托注销业务时,是会所中标,用的底稿比较细致,逻辑性强。更容易在统计、汇总数据时,筛选出问题。但给自己客户和这次汇算清缴后续管理用的底稿太简单了,查的不细,容易出纰漏。”姜嫽使用两版底稿时,有切身体会,所以很认同细致的底稿。
“这我之前也提过,不仅需要工作底稿复杂、细致,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,深入企业业务环节,查找更深层次的问题,并解决。也就是说,挖掘出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或问题,不断提高报告的深度和质量,才能有竞争力。而不是,每次写报告,查出二、三个问题,就算交差。”陈总说。
“是啊,可为什么一直忽视这个问题呢?”
“你做为三审助理,重视这个问题,是职责所在,这个方向是对的。”
姜嫽心想,也就是说,公司有一部分人,认识到这个问题,但一直没执行下去。葛老师提过,也没有用。要么换个方式,再汇报一次。于是,姜嫽把一些典型的错误归类汇总,用来说明问题,并整理成一份工作汇报PPT,看看是不能引起周董的重视。
陈总跟姜嫽聊过底稿的事情之后,一次,他跟林总外出,他对林总说“姜嫽还是挺尽责的,跟我提起会所的底稿细致,税所的底稿简单。我们这个底稿,用了十几年了,是该更新更新了。”
关于底稿的事,以前,林枫也跟周董提过,周董说“税所的底稿,得到过行业协会的表扬。”尽管,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,但周董在这方面是有底气的。在这之后,林枫再也没提过底稿的事情。
此次,陈征、姜嫽有这样的提议,林枫可以顺势而为。
一天,林枫把姜嫽叫到自己办公室。“我听新来的同事反馈,我们的底稿过于简单,你这段时间,对底稿怎么看?”
“林总,税所的底稿太简单了,跟会所的底稿结合一下,才能更有逻辑性、更缜密。还有,这段时间,我发现一部分人,数据准确性低。并不是他们算错了,最终给客户的数据结果,是正确的。而是因为,他们粗心大意。比如,会出现一、二处去年的数据没替换,或者报告跟附件,有一、二处数据不符。我想重新修订底稿,再把这种错误情况汇总一下,做成PPT,给领导们看一下。”
“可以,你做好PPT,发我看一下。”在这件事上,林枫的看法,跟姜嫽是一致的。
“好”
这两个月,姜嫽跟部分数据准确率低,底稿附件不细致的人沟通时,一边气的火气直往头上涌,一边还要保持平和的沟通状态,现在有林总支持,总算安心了些。几个月下来,姜嫽觉得跟林总,有很多想法相似,两个人也时常聊起,对业务的看法。
两周后,姜嫽做好了PPT,跟葛老师、林总,向周董汇报了报告审核中的问题。提出更新税所工作底稿,增加附表,将底稿做的更细、更有逻辑。
周董同意了他们的建议,同时让林总、陈总,一起把关底稿的更新换代。
姜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抓紧设计模板、公式等,加班加点,有时一天睡眠三四个小时,像打鸡血一样,把新底稿完成了。然后,把底稿试用版提供给全体同事,让大家提出使用意见之后,再定稿。
就在发布试用版的当天,快下班时,姜嫽接到了一组组长卫渊的电话,卫老师是资深股东。“我看了你们的新底稿,复杂的不得了。我认为,底稿就是要效率高,简单,快,收益才快。”
“卫老师,细致、严密的底稿,更利于查出问题。”
“公司经营几十年,一直用这个底稿,这是我们的优势,也不影响查出问题。我还有事,先不跟你说了。”还没等姜嫽回答,他就把电话挂了。
第二天,似乎变了天。周董跟林枫说“一会,开个临时会议,姜嫽改底稿的事,还得再讨论。”
其实,昨晚卫老师给姜嫽打完电话之后,也跟林枫抱怨了这件事。林枫估计,今天会出现反复,所以,她临时约了客户。“周董,我跟客户约好了,上午要过去。”虽然,林枫支持姜嫽改底稿,但是,她不打算出席这个会议。她知道周董明确反对之后,不会再发表意见。
上午,一群公司的元老还有周董、二审、三审、四审,临时开了一个会。以卫老师为首的几位元老,对新底稿做了批评。主要还是昨天的观点,底稿要简单、要效率、要快,这样收益才快。二审、三审在琢磨老板的心思,保持中立。而姜嫽,成了首当其冲的,质问对像。最后,各打五十大板,会议决定,再次修改底稿,原有的底稿过于简单,要提高。而新底稿又过于复杂,要简化。一场因为底稿产生的风波,才算告一段落。
散会后,姜嫽很沮丧。为什么大家都在质问我,原本支持自己的林总、陈总,没参加会议。周董也并不完全,站在自己这边。我错了吗?
花了一个月,时常一天睡眠不足、三四个小时,点灯熬油制作出的底稿,就这样荒废了。如果这些底稿能对同事们的工作有益,她不觉得辛苦,可如今,姜嫽感到心凉。
姜嫽在这次争论中,看出了两大阵营,以林总、陈总、金老师、姜嫽为首的改革派和以蒋总、卫老师为首的守旧派。而周董似乎在平衡两种势力,周董自己更看重的是公司的业绩,是手握业务资源的那些人的态度。至于底稿有人把关,有人改,最终版本不出纰漏,就行了。
晚上回到家,姜嫽一直在琢磨这件事。为什么,几个元老,轻易否定了细致底稿的价值。打个比方,有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,他看病时,一下就能看出脾胃不和、气机阻滞等,对症下药,效果极好。假如做个不恰当的比喻,这个人从到脚,做了各器官核磁、CT、B超,骨骼、血液检查等,医院能有的检查全查了一遍,可能会发现其他的,平时没发现的隐疾。这就是详细的、复杂的、有逻辑的底稿的作用。经验固然重要,但对企业的审计,全面和细致也同样重要,可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。
从公司的整体利益,长远利益出发,这是一件有利于公司的事。为什么会遭到部分人的抵触呢,姜嫽不理解,也想不通。
那么,接下来发生的,被税务局退报告的事,就是这种简化底稿、求简单、求快的思想意识背后,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的体现之一了,而这份报告洽洽是卫老师主管的项目。
自从姜嫽来了之后,葛老师时常请假。赶上葛老师不在,又急着出报告的时候,就由姜嫽来审核并盖章。
当姜嫽看了卫老师这份报告时,发现几百万税会差异,只需要调表不调账,却没有调整。但最后的补税,补了点所得税,补的莫名其妙,依据不足。她写了审核意见,并把报告退回了。但退回之后,卫老师本人并没有回应,却收到了周董的电话。
周董的意思是,卫老师是最资深的老师之一,他的报告有问题?给他盖章就行。姜嫽解释了自己的看法,但周董没听进去,依旧让姜嫽盖章就行。姜嫽最后,就在报告上盖了章。
谁知半个月后,税务局退回了这份报告,认为补所得税证据不足。姜嫽去税务局取回了这份报告,并将税务局的意见,转告卫老师,卫老师很和气的修改了报告。听林总说,税务局给周董打电话时,周董不相信卫老师会出错,跟对方争执起来,税务局的人说话就非常不客气了,把报告退回来了。
晚上八点多,姜嫽因为报告多,还在加班。这时她听见林总办公室,有关窗的声音,看样子林总准备回家了。林枫路过姜嫽的办公室,走进来无奈的说
“姜嫽,以后卫老师的报告,不管对与错,你都不要再管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卫老师的业务渠道多,跟政府部门关系好。总之,他的报告,你以后看见了,直接盖章就行。”此次改底稿的事,让林枫感受到,即便是周董,也要捧着卫老师,卫老师手上握着公司四分之一的业务资源,连周董都要让步,又何谈自己或姜嫽呢?
姜嫽惊愕的说不出话来,但她很快意识到,这都是因为卫老师在公司的地位,她低下头“好,知道了。”
“这是中午,一个客户过来,给的蛋糕,你吃吧。”林总拿了两盒精致的蛋糕,放在姜嫽桌上,一看就不便宜。
“谢谢林总”姜嫽边吃边想,这蛋糕确实好吃,自己真需要吃点好东西补补脑,这些天脑细胞耗的快不够用了。
几个月以来,姜嫽体会到有些问题,自己做底层业务员时,是看不到的。但到了中层,才发现,中层也不好做,甚至矛盾更容易激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