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三点多,凌捷匆匆走进抢救室。
她是接到田嘉木一连串的信息和电话之后从公司赶过来的,肩上背着个大托特包,手里拎着笔记本电脑。
凌田看到母亲,胳膊牵绊太多,没办法招手,只能努力提高声音说:“妈妈我在这里!”
田嘉木在电话上没说清病因,凌捷焦急朝她走来,先问她怎么回事。
凌田除了那个病的名字也说不出个所以,但在抢救室里躺了一阵,不知是药物起效,还是心理作用,恶心、晕眩的感觉似乎缓解了一点,她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。
凌捷见她情况尚好,总算放了点心,这才转向唐思奇,再三感谢之后,问垫付了多少医药费,即刻给唐思奇转过去。
凌田跟着说:“唐唐,你回去吧,今天真是多亏你了。”
唐思奇客气说没事,还想再陪她待一会儿。但凌田坚持,笑说中午害她饭都没吃完,让她赶紧去吃点东西。唐思奇确实饿了,也笑起来,这才道别离开。
其实,凌田不光是不想太麻烦朋友,更是因为估摸着田嘉木快到了,唐思奇要是再待在这儿,就该旁观她父母吵架了。
对于谁来管小孩,凌捷和田嘉木是有一个约定的。
这个约定以凌田高一那年的一场争吵为分界线,在那之前,她归凌捷管,那之后,归田嘉木管。
一直等到高中毕业上了大学,这种分工才变得模糊起来。一方面是因为她不再需要辅导学习,平常住校,也不需要多少生活上的照顾,他们都不用管她了。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凌捷和田嘉木之间缺少沟通,他们也可以都管她。
凌田做过几次试验,她每月的生活费是定时定量发放的,但那种写生采风、旅游、看演唱会之类的额外开销,田嘉木给她钱,凌捷会再给一遍,她只管收下闷声大发财,从来不会被发现。
就这样一直到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最后三个月,她自以为不会再遇到需要依靠他们的情况。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她突然病了,躺在急诊抢救室里,连吃喝拉撒都要照顾。她不知道这一次他们会怎么分配任务。
唐思奇走后,凌捷去值班台找医生询问凌田的病情。
急诊医生还是那几句话,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,用了药…
下午三点多,凌捷匆匆走进抢救室。
她是接到田嘉木一连串的信息和电话之后从公司赶过来的,肩上背着个大托特包,手里拎着笔记本电脑。
凌田看到母亲,胳膊牵绊太多,没办法招手,只能努力提高声音说:“妈妈我在这里!”
田嘉木在电话上没说清病因,凌捷焦急朝她走来,先问她怎么回事。
凌田除了那个病的名字也说不出个所以,但在抢救室里躺了一阵,不知是药物起效,还是心理作用,恶心、晕眩的感觉似乎缓解了一点,她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。
凌捷见她情况尚好,总算放了点心,这才转向唐思奇,再三感谢之后,问垫付了多少医药费,即刻给唐思奇转过去。
凌田跟着说:“唐唐,你回去吧,今天真是多亏你了。”
唐思奇客气说没事,还想再陪她待一会儿。但凌田坚持,笑说中午害她饭都没吃完,让她赶紧去吃点东西。唐思奇确实饿了,也笑起来,这才道别离开。
其实,凌田不光是不想太麻烦朋友,更是因为估摸着田嘉木快到了,唐思奇要是再待在这儿,就该旁观她父母吵架了。
对于谁来管小孩,凌捷和田嘉木是有一个约定的。
这个约定以凌田高一那年的一场争吵为分界线,在那之前,她归凌捷管,那之后,归田嘉木管。
一直等到高中毕业上了大学,这种分工才变得模糊起来。一方面是因为她不再需要辅导学习,平常住校,也不需要多少生活上的照顾,他们都不用管她了。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凌捷和田嘉木之间缺少沟通,他们也可以都管她。
凌田做过几次试验,她每月的生活费是定时定量发放的,但那种写生采风、旅游、看演唱会之类的额外开销,田嘉木给她钱,凌捷会再给一遍,她只管收下闷声大发财,从来不会被发现。
就这样一直到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最后三个月,她自以为不会再遇到需要依靠他们的情况。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她突然病了,躺在急诊抢救室里,连吃喝拉撒都要照顾。她不知道这一次他们会怎么分配任务。
唐思奇走后,凌捷去值班台找医生询问凌田的病情。
急诊医生还是那几句话,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,用了药,情况缓解,先在急诊留观一晚,内分泌科已经开了住院通知单,明天一早病房准备好了会打电话过来接人。
凌捷难以置信,问医生:“我女儿才二十二岁,我们家也没有家族史,怎么会是糖尿病呢?”
急诊医生没正面回答,反过来问了她不少问题,现病史,既往病史,过敏史,一一记下来补全了病历,又说还有一些检查结果没出来,等明天转到内分泌病房,那里的医生会做进一步的诊断。
凌捷跟医生谈完话,回到推床旁,拿出手机打给田嘉木,等电话接通,只说了声:“我到医院了,凌田,你爸。”说完就把手机凑到凌田耳边。
“爸爸……”凌田说。
“田田,”那边传来田嘉木的声音,语气焦急,“你怎么样啊?你还好吗?”
凌田说:“现在好一点了。”
田嘉木说:“爸爸在广州出差,改签了机票,今天晚上就赶回来……”
凌田说:“好,你忙,不急。”
她这才知道原来父亲这两天不在本市,有些奇怪母亲之前为什么没跟外婆解释,却也小小地松了口气。
凌捷没等田嘉木再说什么,已经收回手机,转身走出去,到外面急诊大厅里找了个角落,继续讲电话。她蹙着眉,神色严肃,右手拿着手机贴在耳边,左手抱臂。
离得远,凌田听不见声音,只看见粗略的表情和肢体动作,但还记得从前他们在家里吵架,那些场面太过熟悉,以至于可以给此刻配上对白:
田嘉木:怎么会这样?
凌捷:我怎么知道怎么会这样?
田嘉木:你这什么态度?
凌捷:我什么态度?!你跟我耍什么脾气?!孩子出了问题就都是我的责任吗?
田嘉木:你是她妈妈啊!
……
过去那些争吵,几乎也都是因为她。
人们都说,婚后的生活是一地鸡毛。凌田一直怀疑,自己就是凌捷和田嘉木之间最大的那一堆鸡毛。直到后来上了大学,以为总算不用再听他们吵架了,却没想到只一场病,又回到从前的样子。
但方才纠结的那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,这一次,至少这一夜,还是凌捷管她。
打完电话,凌捷回到推床边,还没来得及跟凌田讲话,隔壁陪床的老太太闲着没事,凑上来与她攀谈,说:“你们小姑娘几岁啊?看起来也就十几岁廿岁吧,哪能年纪轻轻就糖尿病啦?”
凌捷没答,只嗯啊敷衍几声。
老太太却不觉得过界,继续絮叨:“我老头子也有血糖高的毛病,但他是六十多岁才查出来的,你们怎么会这样?不过也是,现在吃的喝的东西都跟从前不一样,各种各样怪毛病也多……”
凌捷不知道说什么好,索性反过来问老太太,住院都需要准备些什么,去哪里买合适。
老太太热心指点,凌捷一一记下,去了趟急诊部门口的便利店,买了吸管杯、折叠椅、毯子,纸巾、大瓶饮用水,左右开弓地拎回来,学其他陪床家属的样子,在推床后面靠窗的地方见缝插针的支开椅子坐下,开了笔电工作,隔一会儿问一声凌田,感觉怎么样?要不要喝水?要不要上厕所?
护士每小时过来测一次毛糖,凌捷在手机上做着记录,眼看着数值慢慢往下降,从三十多变成了二十几,再到十六七。到了傍晚六点抢救室交接班的时候,医生过来看了看数据,说好转了不少,调整了药量。
凌田确实感觉头不怎么晕了,胃里也不恶心了,哪怕臂弯里还扎着针,不太能弯曲,她还是让母亲把推床摇起来一点,屈膝靠躺着,开始刷手机。
说是因为无聊,其实反反复复搜索的都是那一个关键词,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。
对她来说,这并不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。至少糖尿病三个字是熟悉的,她也曾听说过谁谁谁查出来糖尿病了,但那些基本都是老年人,或者挂着个大肚子的中年人,年纪四十朝上,体检发现三高,从此节食吃斋,锻炼身体。
而她只有二十二岁,体重从来没有超过一百斤,哪怕此刻躺在抢救室里被医生盖章认定,仍旧觉得难以置信,自己怎么可能跟这个病扯上一毛钱的关系?
这时候看不进科普文章,她还是拿小红书当搜索引擎,几个字打进去,一篇篇笔记看下来,才发现上午在门诊叙述的病情,心慌、头晕、恶心、没有力气,原来都是酮症酸中毒的典型症状。
按理说,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不至于遗漏这个可能。单峰给她开的验血项目里也包含了血糖和酮体的测定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,他当时只字未提,也没让她立刻测个指尖血排除一下。
也许是因为她百度就医,自以为是甲亢,惹单医生不高兴了。又或者正好套进了某种刻板印象,让他觉得她更像是吃了什么不正规的减肥药,瞎减肥减成这样的,被他点破了还非不承认。
回想当时,他只是反复地说她饮食障碍,应该去看看心理。她走出诊室之后,很有可能选择不去付费做检查,而是预约下个月才能看上的心理医生,然后努力吃东西,让自己快乐起来,血糖估计会飙到一个更恐怖的数字,最后会怎么样?她不知道。
双方只是口头交流,事情过去之后很难再说清楚,但她觉得单峰的措辞对她是有误导的,此刻忽然有种沉冤得雪的感觉,转念又觉得有点傻,竟然试图用自己的病来证明别人错了。
所幸命运眷顾,她当时验了血,还选了一家距离医院门口不足五十米的小店吃饭,及时进了抢救室,用上药,感觉好起来,人生又有了希望。
虽然,她也在许多篇笔记里看到许多人在说,这病得上了就得终身治疗,有的吃药,有的打针,却还是心存侥幸地想,我才二十二,身体一向健康,我跟那些人不一样,应该只是急性发作,暂时的血糖高,治好了就没事了。
与此同时,病床后面的角落里,凌捷坐在一张二十块钱买来的露营椅上,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反复搜索着同样的关键词,糖尿病,酮症酸中毒,一条条链接点下来,对比着凌田的检查单,看得半懂不懂。
夜渐渐深了,医院其他部分安静下来,急诊部反倒比白天更热闹,抢救室里整夜不关灯,光明大放,简直像个闹哄哄的大菜场。
先来个跳楼的,一通心肺复苏之后转去了手术室。又来了个浑身紫色的,说是血氧饱和度已经低到
50%,直接上了呼吸机。而后来了三个争风吃醋打架的,其中一个还躺在推床上吱哇乱叫着缝针,另两个倒已经和好,站在外面亲上了。
凌田累了,时而迷糊过去睡一会儿,忽地被吵醒,看会儿热闹,又迷糊过去。
凌捷也差不多,被吵醒了,就开笔电工作一会儿,等静下来,再蒙上毯子闭目休息。护士仍旧每隔一小时过来测血糖,她露头听个结果,继续在手机上做着记录。
两人就这样怀着各自不同的忧虑和侥幸,挨着在医院的第一夜。
这一天,辛勤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