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崇州市的姚家沟村,据说那里有几户人家,是民国时期来四川寻羿彤弓寻宝人士的后代。其中一家姓钟,祖上是盗采行家,我去找过那家人,跟一个老爷子聊了几句,没啥结果,你们要有时间,可以去问问。”
陡然间的柳暗花明,两人兴奋不已,见时间尚早,崇州也离得很近,当即决定马上前往,临走时,赵连奇还向李城要了那张刻有弓的图片。
两人打车前往姚家沟,四十公里的路只需一个小时就到。
到了村口,李青青提议先吃中午饭,再去找钟家,顺便也可以问问老板。
赵连奇肚子也饿,点头同意,两人找了一家看着还算干净的饭馆坐下。
李青青点完菜,询问老板,村子里有没有一户姓钟的人家。
崇州本地话音调和成都话相去甚远,尽管饭店老板已经很努力的尝试说得更慢更清楚,两人还是连蒙带猜才勉强听懂一半,大概意思是村子里有两户人家姓钟,有个老爷子的那家在村头,走几步就到。
老板走开后,李青青用手当扇子,向着脸上扇风:“哎哟喂,这天聊得太累,他前面讲几句么子,我硬是冒(没)听懂。”
赵连奇“嘿嘿”笑着:“幸好是美女在问,要换成我,老板怕是说两句就不理我了。”
李青青冲赵连奇一笑,得意的说:“这算啥,待会找到钟老爷子,你看我的。”
赵连奇拱拱手:“一切仰仗美女,晚上好吃好喝管够。”
两人这边谈笑风生,都没注意到隔壁桌坐着三个人。听到李青青跟老板的对话,三人停了筷子,警觉的望着两人。其中领头一人向其余二人使了个眼色,三人默不着声继续埋头吃饭。
吃过饭,赵连奇结账后,冲李青青一挥手:“走”。
到了村头,两人不知哪间房是钟家,只好向坐在路边的村里人打听,原来钟家就在几步路外。
那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两层小楼房,一楼有三间铺面,不过卷帘门关着,看起来并没有用来做生意。
两人走到门前,李青青抬手敲门,嘴里喊着:“有人吗?”
须臾,听到门后有脚步声慢慢走过来,“咔”的一声开了门。
出来的是一位老者,看着约莫6、70岁,略微有些驼背,精神倒是很好。
老者打开门盯着两人,似在辨认来者是谁。
李青青先开了口:“大爷,我们是中国人民大学考古研究所的学生,请问您是姓钟吗?”
老者点点头:“是,我姓钟,找我做啥?”
赵连奇听着老者说话口音不是崇州本地话,心里一喜,这十有八九是找对人了,老爷子一家从外地迁徙过来,所以口音没有完全改变。
李青青接着说:“您好,钟大爷,我们能跟你说几句话吗?”
钟大爷从门口退开,请两人进屋坐了。
李青青坐下后,一五一十把来意说了,并有意无意的提及,是为国家寻找文物。
钟大爷没有说话,从兜里掏出一包烟,掏出一支递给赵连奇,赵连奇伸出两只手摇摆几下,示意不抽烟,钟大爷没有坚持,自己点上抽了几口。
两人不便催促,只好坐着盯着钟大爷。
过了片刻,钟大爷终于开口:“我祖爷爷确实是寻宝人,盗墓的事也干,自从他死后,我们这一家子就没人干这个了,也没下什么东西。”
李青青问:“您祖爷爷是怎么死的?”
钟大爷说:“不知道,我们家祖籍河南,一家人跟了祖爷爷来四川寻什么东西,有一次他出门就再没回来,跟他一起去的几个人也没回来,家里人没办法,就在四川安顿下来。”
李青青“哦”了一声,一时不知道该问什么。
钟大爷继续说道:“前几天也有三个人找上门,也说是国家派来的,找我拿东西。我要是有,肯定就交出来了,自己留着也没用,交给国家才是正途。”说罢,“咳咳”的咳嗽几声。
李青青和赵连奇都到这话,大感意外,没想到还有另外的人在找羿彤弓。
赵连奇插嘴问道:“钟大爷,那三人有没有说自己是哪个部门的?找你拿什么东西呢?”
钟大爷踌躇了一下,说:“他们只说是国家文物局的,找我拿的东西么,嗯…东西…是我祖爷爷的笔记本。”
似乎怕是两人不信,钟大爷赶紧补充说:“我们家可没有什么笔记本,祖爷爷走得匆忙,什么都没留。”
赵连奇和李青青对视一眼,均想“国家文物局怎会直接派人来找东西?若是考古研究所的人,李城肯定会告诉我们,看来这三人极有可能是寻宝人。”
见无法得到更多信息,两人只好告辞,临走时赵连奇留了电话号码,说如果钟大爷想起什么请马上打电话给他,钟大爷点点头,“嗯”了一声作答复。
两人走回村口,打了车回成都。一无所获,两人都有些丧气,一路无话。
姚家沟这边,一个身材矮胖的身影远远的望着两人坐车离开,随即快步走向村边停着的一辆商务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