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鑫看着眼前这一幕,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,砸在碗里,溅起小小的水花。她第一次觉得,当初自己不顾一切的坚持,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。
王松是个极爱面子的人。以前家里条件好,他是被宠大的「宝贝少爷」,对父母动辄大呼小叫,一点不顺心就耍脾气;后来家道中落,搬去旧小区的大平层,可养尊处优的习惯却没改——吃要吃新鲜的大龙虾,穿要穿熨烫平整的衬衫,连家里的垃圾袋都得是加厚款,处处透着「打肿脸充胖子」的窘迫。家里的经济早撑不起这样的讲究,尤其是王松父亲,以前搞烟草、接工程时攒下点人脉,现在总爱吹牛逼说「跟市公安局姚局长可熟了」「跟方总(当地龙头企业家)那是老交情」,连王松进烟草局的工作,都被他吹成「是我找老局长打招呼才成的」。可实际上,王松每月的工资刚够覆盖一家老小的开支,自从欢欢乐乐出生,奶粉、尿不湿、玩具的支出堆得像小山,他看着局里同事在合法范围内倒腾烟草赚了钱,心里也动了念头——想着靠自己的职务之便多赚点,既能撑起家里的「体面」,也能堵住旁人说闲话的嘴。
双胞胎满月那天,家里摆了几桌酒。宾客走后,客厅里还留着淡淡的烟酒味。王松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色信封,快步走到刚从杭州赶回来的卢雷面前,脸上堆着诚恳的笑,声音压得不算低,刚好能让旁边收拾碗筷的卢鑫听见:「小舅子,我最近在做烟草生意,行情特别好,绝对合法合规。你也知道,我在烟草局管市场专卖,能提前摸清成品烟的价格变动。我出资金,找有烟草证的店进货卖货,就赚点差价。你要是有闲钱,投进来比存银行吃利息划算多了。」他说着,把信封往卢雷手里塞,指尖还刻意按了按,强调里面现金的分量。
卢雷接过信封,捏了捏就知道是「分红」,再看姐夫眼里的「真诚」,又想起卢希说的「姐夫工作稳定,闲时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」,心里的顾虑少了大半,点了点头:「行,姐夫,我信你。」
过了半年,王松见卢雷时不时要抽钱回杭州摇号买房,资金不稳定,便趁卢希从广州回家过节的时候找机会拉拢她。他坐在沙发上,拿出手机给卢希看,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「交易记录」,还有几张烟草店的照片:「小姨子,你看你弟投了钱,这半年赚了不少吧?虽然每次额度不定,周期和收益也没个准数,但肯定稳赚不赔。不过我这生意优先用自己人的钱,先我的,再咱们爸妈的,然后是你弟的,最后才轮得到外人。最近卢雷老抽钱,搞得我市场操作很被动,这才腾出机会给你,你要不要参加?」
卢希看着手机里的「收益」,又想起姐姐家的日子:王松给卢鑫买了新包,给外甥女买了进口奶粉,连娘家的日常开销都是王松主动补贴,便动了心,把工作几年攒的钱都投了进去。王松看着卢家姐弟信任的眼神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,快得让人抓不住。那段时间,卢家姐弟总能收到「分红」,欢欢乐乐的奶粉钱、卢鑫买衣服的钱、一家人在东江的聚餐,王松都包了;他除了上班,其他时间都在照顾双胞胎,洗澡、喂饭、遛娃亲力亲为,经常逗得孩子咯咯笑,孩子们对他的依赖远超卢鑫。一家人看起来过得蒸蒸日上,没人怀疑,这「稳赚不赔」的生意背后,藏着怎样的猫腻。
危机边缘的家庭
2021 年中往后,王松的「烟草生意」像被吹胀的气球,肉眼可见地变大。起初只是卢雷、卢希姐弟俩投钱,后来卢鑫的远房亲戚、王松的发小,甚至卢雷杭州的同事、卢希广州的闺蜜,都顺着「熟人介绍」的路子挤了进来——仿佛谁不投点钱,就错过了稳赚不赔的机会。每逢周一清晨,卢希和卢雷的微信准会弹出王松的消息,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「稀缺感」:「这周有行情,额度有限,要投的三点前转过来,晚了就没位置了。」文字末尾还会加个「抱拳」的表情,显得既恳切又带着点「内部消息」的郑重。
最让人放心的是王松的「靠谱」——本金要抽走,当天就能到账,从不用等;分红不仅一分不少,偶尔还会多打一笔「额外收益」,附言里写着「行情好,大家一起赚」。几年下来,亲友们的热情像泼了油的火,越烧越旺:有人把银行定期取出来,说「放银行吃利息不如跟着烟草局干」;有人找父母借了养老钱,说「烟草靠谱,肯定不会亏」;甚至有做生意的朋友,特意留出一笔流动资金,就等着王松的「额度通知」。王松「老实、守信用」的形象,在圈子里扎了根,大家对他的信任,几乎到了「他说什么都信,他让投多少就投多少」的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