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明远上任后,立即推行了一系列「改革」。
首先是要求每个医生每月必须发表至少一篇论文,其次是引进各种昂贵的进口设备,最后是把手术指标和绩效挂钩。
「我们要建设研究型医院。」周明远在科室会议上说,「临床和科研必须两手抓。」
「周主任,每月一篇论文是不是太...」副主任医师老王欲言又止。
「哈佛的住院医师每月要写三篇。」周明远打断道,「我们的要求已经很低了。」
陈晓峰坐在角落里,冷眼旁观。
他知道这种做法的后果——医生们忙于写论文,哪有时间钻研手术技术?
果然,问题很快就出现了。
一个月内,科室的手术并发症率明显上升。
「陈医生,32床的病人术后出现脑水肿。」护士小刘焦急地找到他。
「找周主任处理。」陈晓峰头也不抬。
「周主任在开学术会议,说不能打扰。」
「那就等他开完会。」陈晓峰的语气很冷淡。
小刘咬了咬嘴唇,失望地离开了。
从那以后,陈晓峰彻底「躺平」了。
每天准时上下班,只看门诊,拒绝一切手术和会诊。
年轻医生来请教,他就说自己「水平有限」;复杂病例需要会诊,他就推说「身体不适」。
「陈老师,您能看看这个片子吗?」住院医师小李拿着一张核磁片。
「我现在只是个普通医生,这种复杂的病例应该找周主任。」陈晓峰看都不看。
「可是周主任说他也不太确定...」
「那就请外院专家会诊吧。」陈晓峰转身离开。
小李站在原地,眼中满是困惑和失落。
曾经那个诲人不倦的陈老师,怎么变成了这样?
妻子李娟也发现了他的变化。
「老陈,你最近怎么天天准时回家了?」
「门诊医生就是这样,朝九晚五。」陈晓峰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。
「可你以前...」
「以前是以前,现在是现在。」陈晓峰打断她,「反正医院也不需要我的技术,我何必自作多情?」
女儿晓晓高兴地扑到他怀里:「太好了!爸爸终于能天天陪我了!」
看着女儿天真的笑脸,陈晓峰心里五味杂陈。
也许这样也不错,至少能多陪陪家人。
然而,科室的情况越来越糟糕。
没有了陈晓峰的技术支撑,年轻医生们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束手无策。
周明远虽然理论知识丰富,但临床经验严重不足,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。